格式以外的规则 2、孤平拗救 前面我们学过,“平平仄仄平”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(七言诗的第三个字),平仄不能不论,必须用平声字,如果用了平声,那就“犯孤平”,是写律诗的大忌。但有时为了诗意的需要,不得不用仄声字的时候,那怎么办呢?办法就是: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后,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。这样句子就变成了“仄平平仄平”,七言诗则变成了“仄仄仄平平仄平”。这种办法就叫“孤平拗救”,这是允许的。 看唐宋名家的诗作,犯孤平的极为少见,孤平拗救的诗句却非常普遍。 3、第三四字互换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“平平平仄仄”,也是有变格的,就是把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的平仄位置互换,这样句式就变成了“平平仄平仄”。七言诗就由“仄仄平平平仄仄”变为“仄仄平平仄平仄”。 这一种变格句式突破了“二四六分明”的口诀,五言的第四个字(七言的第六个字),该用仄声字而改用了平声字,这种变格的句式在唐宋以来的诗中用得是非常普遍的。 4、出句与对句互救 出句与对句互救适用于下面句式: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。对句(第二句)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,那么在出句(第一句)中,不仅首字可平可仄,而且第三第四个字都变成可平可仄。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。整个句式就变成了: 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平 这样还可以反过来说明:出句的第三第四字按正格该用平声字,而如果用了仄声字,可以在对句中加以挽救。办法就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。而对句的第一个字,按孤平拗救的规则,仍是可平可仄。 七言诗依此类推,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则加两个字。 这种“出句与对句互救”的变格形式,也突破了“二四六分明”的口诀。所以必须记住“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”不是很确切的,用时须加以若干修正。 注:文中红色字体为可以不论平仄的字
|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