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转载自袁占舵空间最后编辑Kasahelen)
开学两周,我校各个学科进行了一轮校本教研,总体是还好,同时避免不了存在不足之处,为进一步搞好校本教研,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,老生常谈,再对课堂教学做进一步规范。根据各学科自身的特点,以及课型的不同,允许不完全照搬,有自己独到之处、效果迥异的老师,要整理好材料提交全体老师学习。
我校把课堂教学分为“自学、展示、反馈”三个过程,实行“10+25+10”课堂教学模式,“10”为定向、自学、讨论的时间,“25”为释疑、展示的时间,“10”检测、反馈、自结的时间。
在此模式下进行教师教的设计和学生学的设计。
教师教的设计:
大致分为定标、达标、验标三个过程。
定标:
引领学生明确本节学习目标。
让实现目标成为每一个学生强烈的渴望和迫切的需求。
时间一般控制在3分钟以内,若课前已经做好准备,每一名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1分钟即可完成。
目标是分层的。不同的学生目标不同,如初二数学《分式的加减》,A层可以描述目标为:通过这节课我能解决所有分式加减的问题(小组组长必须这样);B层学生可以描述目标为:我能运用分式加减的运算法则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和作业题;C层学生可以描述目标为:我能找出分式分母的最简公因式,会运用分式加减运算法则解决基本问题。
达标:
引领学生通过自学、讨论、释疑、展示等方法实现学生的学习目标。
自学不是简单看课本,是在课前有充足时间预习的基础上,通过浏览课本整理自己预习中要急切解决的问题。
讨论是学生互问、互解问题,或发生碰撞,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,通过讨论对课本中的基本问题能做到全通全解。
释疑中的“疑”我们看做是小组中提炼出都不会或有疑难的问题,各小组整理的疑难提交全班解决。
展示就是提供更多的学生当老师的机会,可以通过讲解或表演等多种形式解决难题,让更多的学生超额完成目标。
此过程大致在30-35分钟内。
验标:
可以通过检测、反馈、小结来检验学生学习目标实现的情况。
检测可以学生自测、互测或全班统一试卷检测。
反馈是在统计学生检测结果后,每名学生对自己分析、纠错,再互助,然后力争得满分。
小结是学生对自己本节的表现做简要的综合总结。
小结完后要对下节课留好预习作业。
此过程时间应该至少在10分钟以上。
严格控制不允许拖堂!
学生学的设计:
说目标:说出这节课我心中迫切达到的学习目标。
独学:我能会,我质疑。自己浏览课本,回顾预习场景,整理预习中有疑难的问题。
对学:我发问,我能讲。找组内最能帮助自己的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,请求讲解;给我最能帮助的同学解决疑难;对模糊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。
群学:我合作,我提高。组员请组长讲解组内遇到的共同问题,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全班。
展示:我欣赏,我表演。带着小组共同遇到的疑难问题,认真倾听其他小组成员的讲解,努力发现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,认真记笔记,同时可以提出自己的再疑问,可以产生碰撞的火花;主动积极地给自己创造能当小老师的机会,多数同学的疑难问题如果我会,我要抢着上台讲解;为更好的帮助同学学习本节知识,活跃课堂气氛,我可以用游戏、小品等形式的给同学们展现自己。
检测我: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老师的要求,或给自己找题,或让最能帮助自己的同学为我测试,或做老师发给我的测试卷,集中精力,发挥最好的自己。
测后评:可以自查、互查、组内查、全班查,看我的水平能否达标,或超标。
争满分:认真找出自己的差距,可以再自学自查,可以互动,努力做到全会全对。
我小结:根据老师的提示,可以默记冥思,可以表达,清楚回答:这节课我学了什么,我还想学什么,课后我迫切做什么。
(袁占舵的不成熟文稿,欢迎提出不同意见。)

评论